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_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侠客行

       感谢大家提供这个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问题集合,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分享。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,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。

1.古代杀气最重的三首诗

2.杀气重的古诗词

3.十首最有杀气的诗

4.古代杀气最重的诗是哪一首

5.杀气最重的一首诗

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_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侠客行

古代杀气最重的三首诗

       古代杀气最重的三首诗分别是李白的《侠客行》、黄巢的《不第后赋菊》、朱元璋的《不惹庵示僧》。

       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名。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。——《侠客行》李白。李白的《侠客行》是创作于唐玄宗三年,也就是公元774年。那时的唐朝游侠之风颇为盛行,毕竟那时还处于大唐盛世。作者的理想就是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,然后功成身退;由于写是侠客,杀气有,境界方面不够宏达,气势略逊一筹。

       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,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——黄巢《不第后赋菊》。这首诗是黄巢多次榜后愤怒的写的;落榜的原因,竟然是长得丑,所以说以貌取人,结果往往是不好的;黄巢家是盐商,古代贩盐是官府的生意,类似现在走私、贩卖香烟的活,也相当于现在的黑涩会,有人有钱,但是地位有点低。

       杀尽江南百万兵,腰间宝剑血犹腥,山僧不识英雄面,只顾晓晓问姓名。——朱元璋《不惹庵示僧》。写于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后;朱元璋以20万兵力打败拥有50万大军的陈友谅,江南地区再也没有朱元璋的对手,终于有跟元朝相抗衡的资本,朱元璋心情自然是非常的兴奋。后来派人查看,发现墙上的诗已经没有了,朱元璋是大为恼火,要处罚这些僧人。

李白简介

       李白(701年2月28日—762年12月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省秦安县),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(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)。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。为人爽朗大方,乐于交友,爱好饮酒作诗,名列“酒中八仙”。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,担任翰林供奉,赐金放还,游历全国,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、宗楚客的孙女。

       唐肃宗即位后,卷入永王之乱,流放夜郎,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。上元二年,去世,时年六十二。著有《李太白集》,代表作有《望庐山瀑布》《行路难》《蜀道难》《将进酒》《早发白帝城》等。李白所作词赋,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,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,后世誉为“诗仙”,与诗圣杜甫并称“李杜”。

杀气重的古诗词

       贰·《侠客行》-唐-李白

       赵客缦胡缨,吴钩霜雪明。银鞍照白马,飒沓如流星。

       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。

       闲过信陵饮,脱剑膝前横。将炙啖朱亥,持觞劝侯嬴。

       三杯吐然诺,五岳倒为轻。眼花耳热后,意气素霓生。

       救赵挥金槌,邯郸先震惊。千秋二壮士,烜赫大梁城。

       纵死侠骨香,不惭世上英。谁能书阁下,白首太玄经。

       《侠客行》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。此诗先从侠客的装束、兵刃、坐骑刻画侠客的形象,再描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;接着引入信陵君和侯嬴、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,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;最后表示,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,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,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。全诗抒发了作者对侠客的倾慕,对拯危济难、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,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。

十首最有杀气的诗

       杀气重的古诗词如下:

       《侠客行》唐代-李白

       赵客缦胡缨,吴钩霜雪明。

       银鞍照白马,飒沓如流星。

       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

       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。

       闲过信陵饮,脱剑膝前横。

       将炙啖朱亥,持觞劝侯嬴。

       三杯吐然诺,五岳倒为轻。

       眼花耳热后,意气素霓生。

       救赵挥金槌,邯郸先震惊。

       千秋二壮士,烜赫大梁城。

       纵死侠骨香,不惭世上英。

       谁能书阁下,白首太玄经。

       译文

       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,吴钩宝剑如霜雪一样明亮。

       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,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。

       他们武艺盖世,十步可斩杀一人,千里之行,无人可挡。

       他们大事做成后,拂袖而去将功劳和美名隐藏起来。

       想当年,侯嬴、朱亥与信陵君结交,与之脱剑横膝,交相欢饮。

       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,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。

       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,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。

       酒后眼花耳热,意气勃勃劲生,感动苍天,可贯长虹。

       朱亥挥金槌杀大将窃兵符救赵,使邯郸军民大为震惊。

       朱亥与侯嬴真千秋万古二壮士,声名煊赫大梁城。

       他们纵然死去而侠骨犹香,不愧为一世英豪。

       谁愿像扬雄那样的儒生,白首著书,老死窗下呢?

       李白创作风格

       豪迈奔放,清新飘逸,想象丰富,意境奇妙,语言奇妙,浪漫主义,立意清晰。

      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,他性格豪迈,热爱祖国山河,游踪遍及南北各地,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。他的诗,既豪迈奔放,又清新飘逸,而且想象丰富,意境奇妙,语言轻快,人们称他为“诗仙”。

       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,而且从形象塑造、素材摄取、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,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。

       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,强烈地表现自我,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,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。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,在诗中毫不掩饰、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,表现他的喜怒哀乐。

古代杀气最重的诗是哪一首

       1、一身傲骨,两袖杀气;三尺凌厉,四方莫敌;五指挥间,六界沉寂;七弦祀伊,八荒当泣。惹我者死。趁其不备,杀其不意,片甲不留。独坐池塘如虎踞,绿荫树下养精神。春来我先不开口,哪个虫儿敢作声。宏图霸业谈笑中,不胜人生一场醉。

       2、振枪挥血汗,更添秋色寒。丈夫报国意,泪烛红颜冷。蹄铁卷黄沙,鼓作杀气浓。一去不得复,莫叹君王心。

       3、男儿当杀人,杀人不留情。千秋不朽业,尽在杀人中。 昔有豪男儿,义气重然诺。睚眦即杀人,身比鸿毛轻。

       4、风萧萧,叶乱飘,吹面如割不见刀。藏头缩颈畏风寒,袖手家中避狂飚。肃杀汹汹来天地,萧瑟戚戚在心潮。头颅断,血未抛,只因心死恨难消。要将俗尘随风去,只把恩仇与人交。

       5、一朝虏夷乱中原,士子豕奔懦民泣。 我欲学古风,重振雄豪气。名声同粪土,不屑仁者讥。 身佩削铁剑,一怒即杀人。割股相下酒,谈笑鬼神惊。

       6、霸气无双谁与谁,血染战甲凶魔煞,一人一刀仗天涯,凶名天下无与比,封刀种田清闲年,若有谁敢犯华夏,启刀穿甲灭满门。

       7、龙蛟不与斗,戾气冲天霄。戮并雄魁兽,吞尽宏天骄。

       8、不第后赋菊

       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

       9、侠客行

       赵客缦胡缨,吴钩霜雪明。银鞍照白马,飒沓如流星。

       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。

       闲过信陵饮,脱剑膝前横。将炙啖朱亥,持觞劝侯嬴。

       三杯吐然诺,五岳倒为轻。眼花耳热后,意气素霓生。

       救赵挥金槌,邯郸先震惊。千秋二壮士,煊赫大梁城。

       纵死侠骨香,不惭世上英。谁能书_下,白首太玄经。

       10、西风烈,长空雁叫霜晨月。霜晨月,马蹄声碎,喇叭声咽。——毛主席

杀气最重的一首诗

       说起这首天下第一杀气诗的作者估计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,因为他即不是文人也不是诗人,而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?文盲?明太祖朱元璋。朱元璋幼年家境贫寒,没念过多少书,只是略通文墨而已,但这首史上杀气最重的诗确实出自朱元璋之手。

史上第一杀气诗

       朱元璋创作的这首杀气很重的诗名为《不惹庵示僧》,这首诗是朱元璋在一次游览不惹庵的过程中留下的,全诗的内容为:

       杀尽江南百万兵,

       腰间宝剑血犹腥。

       山僧不识英雄汉,

       只恁哓哓问姓名。

       朱元璋这首诗的内容浅显易懂,杀气扑面而来,虽然工整,但更像是一首打油诗。整首诗主要只说两个事,一是朱元璋自夸为英雄好汉,二是抱怨山僧不识英雄。

       这首诗写于1364年,当时的朱元璋还没开国,而且就在去年刚与陈友谅军决战并且打败了陈友谅军。所以朱元璋这首诗的前两句?杀尽江南百万兵,腰间宝剑血犹腥?倒不是吹牛,顶多就是?百万兵?在数量上有点夸张而已。

       至于诗的后两句则是说当时朱元璋一行人来到不惹庵办事,寺里人见朱元璋一行人身带兵器,对朱元璋他们有所戒备,表现的很害怕并且上前询问身份。但是朱元璋并不愿意留下姓名,不料寺里人接二连三的询问朱元璋,最后朱元璋不厌其烦地提笔在墙上留下了这首诗。

       明朝开国后,宋濂和刘伯温等人编修《明太祖文集》,这首《不惹庵示僧》收录在《明太祖文集》第20卷中,是朱元璋开国前真实创作过的一首诗。该诗虽然谈不上文笔和内涵,但杀气确实是十足的,恐怕历史上再难找到第二首杀气这么重的诗了。

       杀气最重的一首诗为《七杀诗》。

       一般认为,《七杀诗》的历史背景,是明朝末年,割据四川的张献忠,在局势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,对蜀地百姓展开了报复,于是有了“屠川”行为——当时,南明朝廷对蜀地发动反攻,李自成也没有挡住满清大军,并且清朝和南明勾结在一起,一起夹击李自成。

       这一情况,对张献忠来说,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。于是有了张献忠“屠川”的动机——毕竟,对于张献忠来说,天下必然不是自己的,既然如此,何必留天下给别人?

关于张献忠屠川的证据,有两者很重要:

       第一:很多蜀地民间人士家族中有家谱,记载张献忠屠蜀一事,并且张献忠屠蜀在蜀地百姓中,口耳相传数百年。即便是满清有本事篡改历史,但民间百姓不会这么齐心,不约而同有张献忠屠蜀记录。

       第二:目睹张献忠屠蜀的天主教传教士在《圣教入川记》等作品中,详细记载了张献忠屠川的许多细节。并在之后不久拿到欧洲刊印发行——凭借清朝的国力想左右西人的观念,无疑是不可能的。

       好了,今天关于“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“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认识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