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立之年是多少岁_不惑之年是多少岁?

       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而立之年是多少岁的问题,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。关于而立之年是多少岁的话题,我们开始讲解吧。

1.而立之年是几岁

2.而立之年是多少岁?

3.而立之年指多少岁?!~

而立之年是多少岁_不惑之年是多少岁?

而立之年是几岁

       孔子在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说:“吾十有五,而志于学。三十而立。四十不惑。五十知天命。六十耳顺。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       孔子在这里所说的“学”,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学。《论语》中孔子说:“志于道。”又说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孔子的志于学,就是志于这个道。我们现在所说的学,是指增加知识。

       孔子还说:“立于礼。”又说:“不知礼,无以立也。”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,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了礼,言行都很得当。

       他说四十而不惑,是说他这个时候已经成为知者。

       孔子一生,到此为止,也许仅认识到道德价值。但是到了五十、六十,他就认识了天命了,并且能够顺乎天命。换句话说,他到这个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。在这方面孔子很像苏格拉底。苏格拉底觉得,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,来唤醒希腊人。孔子同样觉得,他接受了神的使命。有个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说:“天下之无道也久矣,天将以夫子为木铎。”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情的时候,深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,受到天的支持;他所认识的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。

       孔子到了七十就能从心所欲,而所做的一切似乎自然而然地正确。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指导。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努力。这代表着圣人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。

       应该如何学习?

       孔子一生的主要事业是教育。他从事教育近半个世纪,先后有弟子三千。不少弟子学习以后,从事政治活动和教育活动,成为有政绩、有名望的人。孔子的教育事业,对于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和贵族世袭官职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       孔子以“学而知之者”为教育对象,他虽然承认有“生而知之者”,而且认为“上智”和“下愚”是不能够改变的,但孔子一生的教育活动并不是以“生而知之者”为出发点的,而是把它作为不必讨论的问题悬置起来。他从来没有具体指出过哪个人是“生而知之者”,也不承认自己是“生而知之者”。相反,他明确地说自己不是“生而知之者”,他把注意力放在后天孜孜不倦的学习上。

       在教学内容方面,孔子以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为教材。他说,学诗能使人振奋,学礼能使人在社会上站得住脚,学乐能使人的学问得以完成。《论语》中又说“子以四教:文、行、忠、新”,即以四项科目教育学生:历代文献、社会经验、对待别人的“忠”、与人交往的“信”。可以看出,孔子教学内容主要限于政治和伦理,也就是所谓“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”的“上”所包含的基本内容。

       孔子提倡勤奋好学,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。他自称“好古敏学”,曾经说自己是一个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的人。他的学生冉求以“力不足”为理由,不愿学习,他批评说,所谓“力不足”,是走路到半路走不动了,你现在还没有起步就喊“力不足”,这是画地自限,不愿努力。相反,他反复称赞箪食瓢饮,坚持学习而不改其乐的颜回。孔子不仅提倡向书本学习,也提倡向周围的人包括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。他说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他提倡不耻下问。一些浅薄的人看到他这样,以为素称知礼的孔子原来什么也不懂,孔子却认为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本身就是知礼。

       孔子还根据长期教学的经验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。他说的“学而时习之”、“温故而知新”、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等都成为学习的格言。而最有意义的是他提倡学与思的结合,“学而不思则惘,思而不学则殆”是他的名言。另外,还有“举一反三”、“闻一知十”。孔子还用譬喻法来阐述学与思的结合。

而立之年是多少岁?

       1、垂髫(tiáo):3、4岁至8、9的儿童。

       2、束发:指15岁。

       2、弱冠:指20岁。

       3、而立:指30岁。

       4、不惑:指40岁。

       5、知命(半百):指50岁。

       6、花甲(耳顺):指60岁。

       7、古稀:指70岁。

       8、耄耋:指80-90岁。

       9、期颐:百岁。

       常说的“而立之年”、“不惑之年”、“知命之年”,则来自于《论语·为政篇》的记载:“子曰: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。”

       汉人戴圣所辑《礼记·曲记篇》中说:“人生十年曰幼,二十曰弱,三十曰壮,四十曰强,五十曰艾,六十曰耆,七十曰老,八十、九十曰耄,百年曰期。”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。但后人却常把“幼学”、“弱冠”等作为年龄称谓。

而立之年指多少岁?!~

       三十而立,源于《论语·为政》的成语,意为人到了30岁就应该去面对一切困难.因此而立之年是中国古代传统说法。

       在中国以前是没有周岁的,中国传统岁数是虚岁,虚岁是按农历算,出生即为1岁,每过一次春节增1岁。但现在的户口一般都是按周岁来的。

       另还有常见的以下其它说法:

       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

       孩提指2——3岁的儿童

       垂髫指幼年儿童(又叫“总角”)

       豆蔻指女子十三岁

       及笄指女子十五岁

      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(又“加冠”)

      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

       不惑之年指四十岁

       知命之年指五十岁(又“知天命”、“半百”)

       花甲之年指六十岁

       古稀之年指七十岁

       耄耋之年指八、九十岁

       期颐之年一百岁

       而立之年是三十岁。而立之年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《论语·为政》,用而立指人三十岁,讲的就是男人三十是而立之年,三十岁就要成家立业,要独立生活了。

       孔子当时说这句话的情景是在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后,屡屡碰壁,和弟子们在蔡国闲居时,他感慨自己的经历说自己三十岁开始弘道,到现在也没实现目标。虽然孔子说这些话时恰逢碰壁,但孔子的人生规划是被历代人奉为榜样的。

       幼学之年10岁。而立之年30岁。不惑之年40岁。花甲之年60岁。花甲代表六十岁。古稀之年70岁。古稀是七十岁。这些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,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,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。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,然后被沿用至今。

其他年龄称呼如下:

       1、不满周岁——襁褓。

       2、2~3岁——孩提。

       3、女孩7岁——髫年。

       4、男孩8岁——龆年。

       5、幼年泛称——总角。

       6、10岁以下——黄口,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。

       7、13~15岁——舞勺之年。

       8、15~20岁——舞象之年。

       9、12岁(女)——金钗之年。

       10、13岁(女)——豆蔻年华。

       11、15岁(女)——及笄之年。

       12、15岁(男)——志学之年。

       13、16岁(女)——破瓜年华、碧玉年华,二八年华。

       好了,关于“而立之年是多少岁”的讨论到此结束。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“而立之年是多少岁”,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。